时间在变,空间随着时间也在变,不变的唯有真知灼见。
2025 年 10 月 23 日 星期四
首页
财经
观察
参考
ESG
公告
市场
研究
IPO
公司
周报
动态
推荐
真灼财经 >  研究 >  正文

香港转型新思路:从金融中心到知识资本中心

来源:真灼财经 时间:2025-10-22 11:06:09

字号

5a6fe60b041952bd8442fabd58dc8482.png

图:2025年施政报告首次提出建立「知识产权融资沙盒」,未来五年,香港有望形成亚洲首个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本市场。

 

2025年施政报告首次提出建立「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融资沙盒」,由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知识产权署及金管局三方主导,标志着香港正式将无形资产纳入金融体系,迈出了由传统金融中心向「知识资本中心」转型的关键一步。

 

在上述政策框架下,政府将支持香港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以国家标准提供专利评估,并推出为期两年的先导计划,资助专利估值费用一半,每年批出不超过100宗。这意味着企业在申请IP融资时,将拥有政府背书的评估依据,银行放贷风险可被量化与分担,知识产权终于能够在金融语言中被「定价」、「抵押」与「交易」。

 

此举的政策意图不仅是扶持创科企业,更是从制度层面重构香港创新金融的逻辑,包括:1)让技术成果成为金融资产;2)让专利评估成为信贷基础;3)让知识产权成为新的抵押物;4)让创新与金融的融合形成可循环的闭环。

 

更重要的是,知识产权不仅可作为贷款抵押,更能成为发行债券的信用担保基础,实现「用IP担保发债融资」的新路径。这将为中小企业提供除股权融资以外的第三条资本通道。

 

政策核心内容与机制设计

 

IP融资沙盒:制度创新的起点。IP融资沙盒以「监管试验区」形式推出,首批3至5个试点项目将于今年底启动,主要针对科技与创科行业。沙盒允许银行、保险公司、法律及评估机构共同参与,探索如何将专利、软件、算法、品牌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这也意味着,香港金融监管将首度在实务层面允许「非物质资产」进入信贷系统。政府希望借此收集监管与风险数据,完善估值、放贷、回收、风控等全链条制度。

 

专利评估与资助制度:创建「可量化」的信用基础。香港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将按「国家标准」开展专利评估,覆盖机械工程、电学、化学三大范畴。政府资助企业支付估值费用一半,以降低中小企业进入门槛。此举不仅是财政补贴,更是制度创建:政府通过介入评估环节,为金融机构建立统一的「信任座标」。银行放贷时不再依赖主观判断,而有标准化数据可循。

 

AI与数据技术的引入:提升评估准确性与透明度。AI可在IP评估中发挥核心作用。通过大数据比对专利引用网络、商业应用场景、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潜力,AI能建立多维度的评分模型。这不仅能提升估值精度,也能让监管机构即时追踪IP资产的流转与风险变化,为未来IP担保贷款与IP债券融资建立数据支撑。

 

结构性挑战与香港现状分析

 

尽管IP融资政策具突破性意义,但香港在推行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

 

1)估值标准缺失与市场信任不足。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IP估值体系。香港虽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但银行端对专利价值的可持续性、可交易性仍存疑,需透过沙盒试点积累经验与信任。

 

2)中小创科企业「资产轻、现金少」的结构困境。创科企业研发支出高但有形资产有限,传统银行的抵押导向评分模型难以适配。IP融资能缓解这一问题,若结合用IP担保发债融资,则可形成多层次融资工具体系,提升资金灵活度。

 

3)金融监管制度与创新速度不匹配香港监管体系以审慎稳健为特征,新金融产品审批流程长。若缺乏跨部门协调,沙盒的创新成果难以规模化落地。

 

4)中小上市公司未能善用自身知识产权。GEM与主板中小上市公司普遍拥有研发成果,但缺乏金融化手段,专利多停留在报告层面,未能转化为可融资或估值增长的工具。

 

政策的战略意义

 

首先,为无形资产建立信用体系。IP融资沙盒不仅是技术试点,更是一项信用工程。它让银行、监管与企业三方在同一体系下对「知识」这一无形资产形成共识与量化标准。未来,IP将与房产、设备同样成为可抵押的资产类别,并可延伸至IP担保债券、可转换债及IP收益票据等创新金融产品。

 

其次,推动AI金融基建与知识资本交易平台。AI技术不仅能自动评估专利价值,也能成为交易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透过AI监控、区块链存证与数据验证,IP融资与IP债券发行的透明度、可追踪性将大幅提升。

 

再次,推动香港形成「知识资本市场」新生态。未来五年内,随着沙盒经验积累,香港有望建立涵盖「专利评估-信贷融资-IP债券-证券化-交易」的闭环体系,形成亚洲首个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本市场。

 

落地建议:从制度到行动

 

成立「IP融资服务中心」作为政策落地枢纽。笔者建议设立「一站式IP融资服务中心」,整合政府、银行、AI机构及法律顾问资源,提供评估、撮合、风控、再融资及IP担保债券发行辅导服务。

 

构建「IP+AI+金融」三位一体平台。在沙盒框架下,打造由AI主导的专利评估平台,金融机构可直接接入,形成动态估值机制。这将为中小企业提供即时的融资通道,并支持以IP为担保的贷款与债券发行。

 

设立「IP信贷保证基金」与「知识产权再保险」机制。政府可联合金管局与保险业监管局,共建风险共担体系,提升银行放贷与债券认购信心。

 

推出「中小企业IP再融资项目池」。笔者建议政府与民间中小企业协会共同建立IP再融资项目库,由AI定期评估企业专利价值,推荐给银行、基金与债券承销机构,形成市场化投资机制。

 

探索「IP-RWA代币化」与「IP债券」双轨试点。在监管允许下,将部分专利收益权进行链上分拆与代币化交易,并同步探索IP担保债券发行,吸引Web3与全球投资机构参与,为知识产权注入流动性。

 

推动深港制度互联与评估互认。参照「港深创科园」模式,推动深港知识产权评估互认与融资互通,使企业可同时在两地金融市场获得支持,形成区域协同效应。

 

预期成效与制度展望

 

在金融创新层面,沙盒试点企业可在首阶段实现1至3亿港元的融资规模,形成香港首批IP融资与IP债券案例,推动银行与投行建立专责部门。

 

在中小企业层面,中小企业可在不稀释股权的前提下,通过IP融资与IP担保发债方式,获取研发及业务扩张所需资金,减轻财务压力,实现「技术变现-价值提升」的双重增值。

在产业层面,通过AI评估与知识资产融资结合,创科企业将更快完成「研发-产业化-资本化」循环,加速香港新型工业化进程。

 

在监管与法制层面,政府可在沙盒基础上,逐步完善知识产权抵押、IP债券发行与估值规范、税务激励,形成制度闭环。

 

在国际影响层面,香港有望成为亚洲首个具备完善知识产权融资、IP债券与交易机制的城市,吸引全球知识型企业与投资资金聚集,巩固其国际金融与创新双核心地位。

 

结 语

 

知识产权融资沙盒的推出,是香港金融史上的一次重要制度创新。它将知识、创意与算法这些「无形资产」正式纳入金融体系,使智慧变得可量化、可交易、可抵押、可发债。

 

在AI与创科浪潮交织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政策改革,更是一场文明层级的转变——从「以资产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从「资金驱动经济」走向「智慧驱动经济」。

 

展望未来,香港中小企业若能善用IP融资、AI估值与IP担保发债的政策红利,将有望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率先突围,成为全球创科资本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本文作者席春迎博士为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主席)

 

来源:香港中小上市公司协会



微信扫码 > 右上角点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