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关系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持续影响各国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03311.HK)依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战略执行力,实现了业务的稳健增长与结构优化。
根据其中期报告显示,中建国际上半年实现新签合约额人民币925.51亿元,收入人民币566.43亿元,同比增长0.1%;股东应占溢利上升5.1%至人民币52.59亿元,每股基本盈利人民币1.01元。利润增速高于收入增速,这通常意味着盈利质量的提升。此外,董事局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港币34仙,派息比率约为31.1%。
科技带动类业务收入大幅增长73.4%,达到205.4亿元。这主要得益于模块化集成建筑(MiC) 等先进建造技术的市场渗透率提升。相比之下,投资带动类业务收入同比下滑21.5%至207.9亿元。这反映了公司主动优化投资节奏、精选优质项目以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战略意图。
上半年,公司在不同区域的盈利表现呈现分化的特征。例如内地市场毛利率为22.8%,同比提升2.5个百分点。这得益于公司深耕高能级区域(如首次在东莞、济南落地定购模式)和严格的成本管控。香港市场毛利率为5.2%,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当地楼市低迷、开发商放缓私人工程进度的影响。
公司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23亿元,同比改善1.21亿元,并已连续第四年保持正值。尤为亮眼的是,内地业务的收现比(现金流与收入之比)接近100%,这表明其内地项目的回款能力非常出色,资金周转高效。
截至2025年6月30日,集团在手现金达331.97亿元,占总资产的12.0%;净借贷比率降至65.2%,较2024年底下降8.4个百分点,显示财务结构持续优化。未动用银行授信额度高达1260.72亿元,为其未来扩张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此外,于2025年3月,公司成功引入中国东方资产作为战略投资者,获得近30亿港元注资。这不仅优化了资本结构(负债率预计下降至68.6%),未来双方还有可能在不良资产处置与新基建投资结合等领域探索协同效应。
1 科技向善,MiC技术引领建筑行业变革
在中国香港与澳门,中建国际作为当地最大的总承建商之一,龙头地位于2025年上半年得到巩固。其中香港市场营业额大幅增长39.6%至232.37亿元。澳门市场虽因缺乏大型项目导致营业额下跌61.8%,但分部利润跌幅收仅为24.0%,显示其运营类项目的盈利韧性。
在内地,中建国际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推动区域深耕,实现了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尽管营业额小幅下降8.8%,但分部业绩反而增长4.3%至60.53亿元,显示其项目质量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作为公司最重要的科技创新,MiC模式(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在内地部分核心一二线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原本耗资耗时的旧改项目的效率。例如北京二环内的桦皮厂胡同8号楼危旧房改造项目,这个项目是北京市首批“原拆原建”试点之一,为高密度老城区的更新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样板。
在该项目中,中建国际旗下中建海龙科技公司将MiC技术运用其中,与传统建造模式的旧改项目相比,工期缩短了80%,用人节省60%,建筑垃圾减少75%,用料浪费也减少25%。此外施工噪音、粉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都降到了最低。
下表汇总了中建国际MiC技术在该项目中的应用概况和主要成果:
桦皮厂胡同8号楼是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5层住宅楼,被鉴定为D级危房。项目位于北京二环核心区,周边环境复杂,空间受限、环保要求高、传统施工干扰大。
中建国际的项目团队将整栋建筑拆解为55个高度集成的混凝土模块单元。这些模块单元在自动化智能工厂内完成主体结构、保温系统、管线预埋及内部精装修等90%以上的工序,然后运输至现场。现场工作主要是将这些预制好的模块单元进行吊装、组合拼装和可靠连接。这种工厂制造与现场装配并行的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建设周期。
项目深度融合了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集成数字交付(IDD)理念。从设计、生产、物流到施工和运维,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确保了毫米级精度和高效协同。
在结构安全上,项目创新融合了现浇结构与模块墙膜技术,采用强化剪力墙体系及多重抗震设计。同时,积极响应适老化需求,配置了无障碍电梯、安全扶手等设施,并优化户型扩大厨卫空间,应用降噪、防渗漏等技术提升居住品质。
凭借MiC模式的充分应用,桦皮厂胡同8号旧改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而且实现了居民利益的最大化,使得项目的商业效益与民生效益的高度一致,突出了中建国际的“科技向善”的指导思想。
项目从拆除到居民回迁入住,仅用时约3个月,而传统就该项目一般需要15个月或更久。居民能快速回迁,极大减少了在外周转的时间和成本,幸福感显著提升。此外该项目入选了住建部首批《"好房子"建设经验做法》。居民回迁后,获得了现代化、高品质的居所,包括优化后的户型、完善的配套设施和节能设备。
桦皮厂项目成功验证了MiC技术在高密度老城区危旧楼改造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它为全国类似的城市更新项目提供了 “北京样本” ,探索了一条政府部门、科技企业、居民群体多方共赢的路径。
2 实业惠民,先进技术与模式创新实现社会效益
中建国际在惠民领域,特别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更新方面,做了不少值得关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先进的建造技术以及履行社会责任来推动这些惠民工程。
下表总结了中建国际近年来在惠民领域所做的项目及其成果和特点:
在推进保障性住房项目时,中建国际采用了多种创新的投融资和建设模式,旨在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提速项目建设、保障居民安置。
例如“定购回购”模式:这在广州白云龙归陶瓷城安置房项目中得到了应用。政府通过“限地价、竞回购价”的方式出让土地,由中建国际投资建设,建成后政府再定向回购。这种模式减少了政府前期的资金投入,也锁定了回购成本。
早期的项目中,也曾经才用过BT(建设-移交)模式,如2013年的温州平阳安置房项目,中建国际采用了BT模式。即项目先由企业垫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再回购。这同样帮助地方政府解决了短期内的资金压力。
此外,MiC技术在保障房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应用,显著提升了建设速度和品质,同时也更加绿色环保。例如深圳龙华樟坑径保障房项目,这是全国首个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采用MiC技术后,项目从开工到交付仅需1年时间,比传统建造方式缩短了约2/3的工期。同时,在建造阶段减少了约4190吨碳排放,节省了70%以上的现场用工量,减少了超过75%的建筑废弃物。
而广州南沙大涌安置房项目,是全国首个获得6%容积率激励的模块化建筑项目。该项目应用MiC技术,将整体建设周期预计可缩短65%。项目还采用了高强混凝土和特殊工艺,在保障结构安全的前提下优化了室内空间。
除了主业领域通过科技以及模式创新达到惠民的社会效益之外,中建国际也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行动,关怀弱势群体。
在苏州高新区的“梦想改造+”关爱计划,中建国际城市建设公司连续多年支持该计划,为困难家庭青少年改造和建设“梦想小屋”,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在莆田市,中建国际曾联合当地街道办,在春节前向征迁项目中的80岁以上老人及困难户送去米、油等生活必需品,表达关怀。
这些惠民项目充分体现了中建国际作为国企上市公司的担当与社会责任感。
4 总结
2025年上半年,中建国际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其财务稳健、现金流充裕,传统建筑工程业务保持领先优势,并不断优化结构,而幕墙业务国际化取得突破,正在构筑新的增长曲线。这些积极的因素,正在构筑中建国际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
中建国际正以“慎微笃行,精筑致远”的态度,在变革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稳健前行。展望未来,集团将继续坚持“科技引领、绿色发展”战略,深耕港澳市场,拓展内地优质项目,推动BIPV、MiC等绿色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ESG表现与资本市场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