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士在采访中提出了“中国抗体”的商业愿景——“生物科技创新3.0”。与以往的创新浪潮不同,“创新3.0”强调在靶点发现上的突破,即寻找从未被发现或开发过的新靶点。相比之下,“创新2.0”更多是将已知靶点以不同组合方式应用于疾病适应症。梁博士解释道:“我们之所以要推动‘创新3.0’,是因为希望开发出同类首创、并最终成为同类最佳的产品,从而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并实现差异化的临床疗效。”

在中国抗体的研发版图中,舒西利单抗(SM03)和SM17不仅是核心产品,也是推动“生物科技创新3.0”战略落地的关键载体。这两款同类首创药物在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炎症疾病领域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优势和商业潜力。
其中,SM17是中国抗体重点布局的一款全球同类首创药物,今年4月已公布关键临床试验结果。该药物靶向IL-25受体,正在开发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AD)、哮喘以及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根据机构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D药物市场规模约为140亿美元,凸显了这一领域的巨大治疗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凭借止痒快速且持久、皮肤清除效果显著以及良好的安全耐受性三重优势,SM17有望成为既是同类首创、又是同类最佳的创新疗法。
与此同时,舒西利单抗(SM03)则是全球首个在临床上证实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疗效的抗CD22单克隆抗体。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不消耗B细胞的前提下调节免疫”——有效规避了传统B细胞清除疗法普遍存在的感染风险,展现出更优越的安全性。
2025年上半年,公司对舒西利单抗(SM03)的商业化路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主动撤回了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适应症上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这一决定是在对临床前数据、监管反馈(包括与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CDE的沟通)以及成本效益进行全面评估后作出的。公司将因此把资源重新聚焦于推进舒西利单抗(SM03)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开发。
与已较为成熟的RA市场不同,SLE和阿尔茨海默病均存在显著的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也为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SLE方面,临床前研究显示,舒西利单抗(SM03)具有显著的肾脏保护作用:可降低蛋白尿、减轻肾脏组织学损伤,并降低自身抗体水平。这些积极结果为舒西利单抗(SM03)的持续临床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最新研究表明,舒西利单抗(SM03)或可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活性,促进Aβ清除并减少神经炎症,而这些正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致病机制。公司目前正规划启动舒西利单抗(SM03)在SLE治疗中的Ⅱ期临床研究,并已着手准备阿尔茨海默病适应症的临床试验申请,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抗体的研发管线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并辅以聚焦“轻资产 + 全球许可”的商业化战略。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生物科技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研发能力突出但商业化能力不足。通过这一战略,中国抗体开辟出一条从临床开发迈向市场的高效路径。
在生产环节,中国抗体实施灵活的模式:一方面依托自有生产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战略性CDMO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补。该模式不仅帮助公司避免了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财务压力,同时能够借力CDMO成熟的产能和质量体系,加快生产进度并降低成本。
在创新药推进商业化的过程中,中国抗体采用“双轮驱动”的市场战略,分别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在中国市场,公司将保留完整的产品开发权益,自主完成全部临床试验,并独立递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以获取上市批准。生产环节将通过CDMO完成,而商业化则将与具备成熟销售网络的本土制药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产品推广。在国际市场,公司采取“授权输出”模式,将产品权益授予跨国制药公司,共同加速后期临床开发及商业化。借助合作伙伴广泛的全球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公司能够快速切入国际市场,同时获得同类首创药物通常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的估值溢价。
梁博士指出,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中心,香港在生物科技研发方面亦具备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生物科技企业,中国抗体充分发挥了香港在融资渠道畅通、政府政策支持、国际联通和人才集聚等方面的优势。
从融资角度看,香港为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了成熟的融资环境。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中国抗体通过两次配股融资累计募集近5亿港元,为公司持续研发提供了充足资源。在政策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已将生物科技确定为战略性产业,并通过香港科学园、香港基因组研究院等平台为研发提供全方位支持。“1+1机制”更是允许在中国内地已获批的产品,在完成本地临床试验后加速在港审批,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的商业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抗体正处于由“研发驱动增长”向“全面商业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在“生物科技3.0”战略的引领下,公司产品管线展现出显著的临床差异化优势。同时,“轻资产”运营模式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并提升了盈利能力,充足的现金储备和精简的财务架构为公司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