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证券近日发布研报,首次覆盖中国抗体(03681.HK),并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7.43港元,相比8月20日收盘价有约150%的上涨空间。研报指出,公司在免疫性疾病创新疗法领域研发实力突出,核心管线持续推进,尤其是SM17的早期临床数据超预期,在特应性皮炎(AD)领域展现出突破性潜力。与此同时,公司与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强化科研能力与临床转化速度,整体基本面优异,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研报指出,本次与中大香港高研院的战略合作,是中国抗体研发体系的重要升级。双方将在联合开发、设施资源共享、全链条技术支持、药物研发以及培训交流五大领域展开合作。中大香港高研院将提供实验场地和动物资源,助力双方发现新的疾病治疗靶点;而中国抗体则将选取并推进候选药物在中美两地进行IND申报及临床开发,涵盖从试验设计到资金筹措的完整环节。中信建投认为,这一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公司早期研发能力,还能加速科研成果的全球转化进程,从而强化公司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长期竞争力。
在产品研发方面,研报特别强调了SM17的进展。作为全球首个针对IL-25受体的抗体药物,SM17在特应性皮炎的Ib期临床试验中表现优异:接受600mg剂量静脉注射12周后,EASI75应答率达到75%,EASI90和IGA 0/1均为41.7%,疗效显著,且与剂量呈现明确的量效关系。这一结果在同类产品中具有差异化优势,未来有望填补现有皮下制剂疗法的空缺,II期临床数据值得重点关注。此外,临床前研究显示,SM17在炎症因子抑制上优于同类药物乌帕替尼,进一步印证了其潜在的竞争力。
除SM17外,公司其他核心产品同样保持稳步推进。SM03、SM06以及SN1011等管线覆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等多个自免适应症,而JAK3imAb、BsAb等在研管线也覆盖了斑秃、白癜风及骨质疏松等病症,含巨大市场潜力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抗体多元化的创新能力。
其中,SM03在此前的III期临床研究中,ACR20应答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且疗效持续提升。SM03作为靶向CD2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非耗竭性调节B细胞过度活化及自身抗体(如抗dsDNA抗体)产生,同时精准调控B细胞与T细胞的病理性互作,显著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及肾脏炎症级联反应,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模型中有效降低致病抗体水平、逆转狼疮性肾炎(LN)的蛋白尿及肾组织损伤,疗效优于利妥昔单抗等传统B细胞靶向药物,且保留正常免疫功能、降低感染风险,有望填补SLE治疗中“长期安全与多器官保护”的未满足需求,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此外,SM03有潜力延伸至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未来或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免疫干预提供新疗法。
研报认为,SM03作用机制区别于传统B细胞耗竭疗法,更注重恢复免疫耐受,能在保留正常免疫力的同时抑制病变反应,差异化优势明显,有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财务角度看,中信建投预计中国抗体2025至2027年收入将分别达到0.04亿元、0.08亿元和0.16亿元,合理市值约101亿港元。研报总结称,公司凭借多平台支撑和差异化机制的核心管线,正逐步构建完整的免疫性疾病治疗生态。与中大香港高研院的深入合作不仅意味着研发资源和技术支持的进一步丰富,也将在加速临床转化、提升管线商业化前景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中信建投此次首次覆盖并给予“买入”评级,对中国抗体具有积极意义。券商对公司基本面及长期发展潜力的认可,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关注度与投资者信心,而 “买入”评级结合明确目标价,也为公司在二级市场的价值重估提供了催化剂。综合来看,中国抗体有望成长为免疫和炎症疾病创新疗法领域的领先者,投资价值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