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拔萃资本
上周回顾
截至9月26日港股收盘,恒生指数报26,128.2点,周跌1.57%;恒生科技报6,195.11点,周跌1.58%;国企指数报9,303.10点,周跌1.79%。
恒生指数周走势图
拔萃视点
上周,阿里巴巴-W(09988.HK)全周上涨4.65%,报收166.50港元,其中9月24日单日涨幅达9.16%。这一亮眼表现主要得益于2025阿里云栖大会释放的积极信号。在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公布了公司的AI战略蓝图,宣布在原有计划基础上追加AI基础设施投入,并设定到2032年将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提升10倍的宏伟目标。这一战略规划彰显了公司在超级人工智能(ASI)领域的雄心壮志。同时,阿里巴巴发布了新一代大模型Qwen3-Max,该模型在多项全球权威评测中表现优异,位列前茅。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正式宣布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领域达成多项合作,进一步增强市场对其长期增长潜力的信心。从基本面来看,阿里巴巴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26%,创下近三年新高,AI相关收入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公司明确提出了“全业务AI化”的转型战略,计划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云”建设,这一清晰的战略路径为投资者增添了信心。
医药板块继续回调,复星医药(02196.HK)周跌11.19%,康龙化成(03759.HK)、三生制药(01530.HK)和百济神州(06160.HK)等个股亦跟随下行。调整的主因在于海外政策的扰动。一方面,隔夜美联储降息预期出现波动影响市场情绪;另一方面,特朗普宣布拟对医药产品征收100%关税,引发全球医药股下跌。此外,美商务部已启动对机器人、工业机械及医疗设备的“232调查”,为后续关税行动铺路。然而,分析指出这些政策对中国创新药企的实质影响有限。国内企业出海主要采用IP授权模式(License-out)而非直接商品出口,有效规避了关税壁垒的直接冲击。从长期来看,中国医药企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优势和持续的研发投入,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新能源板块近期表现活跃,多家企业传出利好消息。中创新航周涨15.36%,报30.94港元,年内涨幅已超140%。这一表现主要得益于公司储能业务的强劲增长和机构的积极评价。政策层面,相关部门在2025世界新能源车大会上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推动车用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统、大模型等关键技术突破。同时,相关部门将优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车船税等优惠政策,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这些政策举措为新能源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和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工作的推进,新能源行业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国内方面,今年“超级黄金周”期间,在线旅游板块展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跨省游订单同比激增45%,在旅游市场繁荣的背后,行业正在经历从“流量价格战”向“AI赋能价值战”的深刻变革。各大在线旅游平台纷纷加大AI技术应用力度,将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消费者从行程规划、产品预订到实际体验的全流程。美团推出的AI助手“小美”已实现餐厅直订下单功能,飞猪的“问问我”功能则能提供沉浸式伴游体验,这些创新应用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行业竞争重点正在从C端向B端延伸。携程利用多语言AI客服系统提升对入境游客的服务效率;美团的“极巴”等工具帮助酒店合作伙伴优化运营、降低成本;京东推出“AI+机器人+食宿”模式,整合供应链优势赋能行业。这些变化表明,平台竞争壁垒正从资源垄断转向技术服务能力。分析认为,未来在线旅游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取决于平台AI技术与生态系统的整合深度。那些能够实现从“精准推荐”到“预见性服务”跨越的平台,将在行业洗牌中占据优势地位。
海外市场方面,美国债券市场发出值得关注的信号。投资级企业债券的风险溢价跌至27年低点,大规模杠杆收购交易活跃,私人信贷市场快速扩张,同时次级消费者违约信号显现——例如汽车贷款违约率上升,部分机构陷入破产。这些现象与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市场特征颇为相似。尽管银行体系的稳健性有所提升,但高估值市场环境仍需警惕。此外,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正在深刻影响全球贸易格局。除了对医药产品加征100%关税外,美国还对重型卡车、家具等多类产品实施关税措施,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重构。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推行 “1:1”产能匹配计划,要求芯片企业提高本土生产比例。这一政策虽旨在强化供应链安全,但可能增加企业成本,并对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分析师声明: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足以作为投资依据,也不对任何投资行为负责。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